蝉鸣半夏生,麦香馥大地。2017年6月23日下午,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孙家洲教授做客我院国学大讲堂,为我院师生带来了“《史记》导读”的学术讲座。讲座由我院高贤栋副教授主持,院长高春常教授、太阳成集团原党委副书记刘凤鸣教授、文学院傅宁老师等百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。
此次讲座,孙先生以“读书”三题导入,介绍了王鸿泰和曾国藩的读史之法。他认为,作为“二十四史之首”,《史记》享有“史学双壁”之一的美誉,西汉朝廷一度将其典藏,秘不示人。司马迁在写此书时,着力表现出了每个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,并且在《史记》中流露出自己真挚的感情,或慷慨激昂或冷嘲热讽。作为史学专业的学生,应该把《史记》列为必读书目。
要想在无韵离骚中读春秋,若没有方法论的指导,我们读完也只是罔殆无所得。在此次讲座中,孙先生提出了读《史记》的四个建议,首先应当梳理清楚《史记》所记的三千年的脉络,读史书如有清楚的年份脉络,则事半功倍,读《史记》犹应如此。第二,我们应读懂司马迁的“笔法”和“寄托”,作为“一家之言”的《史记》,司马迁有自己独特的“笔法”,而要顺利地阅读该书,搞清“笔法”是一个重要的工作。第三,我们要读懂“人心”与“人性”,漫漫史迹,弹指一挥间,但不变的是人心,所以读史要读懂史书中的“人心”。第四,要带着自己的感情甚至是激情读《史记》,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褒贬人物,宣泄情感,我们应设身处地,带着感情领略《史记》的风貌。
在讲座中,孙家洲先生还总结了《史记》的五个特点,一是“实录”与批判精神,《史记》一书“不虚美,不隐恶”,就是因为司马迁能够秉笔直书,才为后人留下了这样一部丰硕的史著,这种值得我们每个史学人学习。二是略古详今,由于《史记》所载历史纵贯三千年,所以司马迁独创了“略古详今”的方法,也成为后来史学家的传统。三是“寓论断于叙事”,由于所载史事有关于司马迁生活的当代之事,司马迁不便直接贬抑,便独创这一方法。四是褒贬千古,议论风发,司马迁独创“太史公曰”,独发自己的见解,也成首须尾赞。五是以人为中心,突出个性与传奇色彩,司马迁在写每个人物时,深入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,所以《史记》不仅是一部不朽的历史著作,也是一部带有灵气的文学作品。
雄深雅健,烁古铸今,孙先生的讲座不仅为我们带来了阅读《史记》方法论的解读,也让我们如沐学术之春风,在座的每一位都受益匪浅。最后,讲座在全院师生的热烈掌声中结束。
孙家洲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,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,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,曾获得教育部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,主持过多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,发表多篇史学专著和论文,学术成就斐然。
(撰稿:卢璇 摄影:王海鹏 审核:刘波)
(责任编辑:admin)